青海樟子松种植技术
1、 造林生产的技术内容和优势是一个系统工程,每个工程都需要用一定的技术来完成。其内容包括从育苗、造林、经营到主伐利用的全过程。造林技术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相互联系、相互补充的。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,到目前为止,樟子松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是完成樟子松造林工程的关键技术。其内容概括为:大苗集中培育、集约经营、实施“四改”、简化工作程序、一次性生产直至主伐利用。其主要特点是“四个转变”、“五个不”和“四个改进”四变:春季一季造林改为雨季多季造林;容器大苗改为裸根小苗;浅栽改为深栽;密植改为合理疏栽“五不”:造林前不需全面整地,挖大洞深栽,幼树生长正常;在非极端干旱条件下,种植时不需浇水,可保证成活;两年不需培土保护;试验研究说明:大苗抗旱性强,越冬后无生理性干旱死亡现象;幼林不需铲育,树草共存,生长良好;合理疏植,不需多次疏养,森林将形成一次,直到主要的采伐被使用。“五不”的实施,不仅简化了森林培育程序,节约了劳动力,降低了森林培育成本,而且避免了在土壤保护和抚育过程中对幼树的破坏,提高了保护率和成林率四项改进:与传统技术相比,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可提高成活率20%-30%,成活率可达95%以上,保存率可提高40%-50%,一般保存率达90%以上,避免了再植的麻烦,林相整齐完整,生长速度提高;从樟子松人工林生长过程分析,7年后将进入高生长期,大苗造林的慢生期是在大苗期完成的,从而缩短了育林期;一般可缩短5-10年,提高成林率;如果保护得当,不会对人畜造成危害,可实现一次成林,而且森林形成率有望达到100%。
2、 具体方法和技术要点
(1)大田育苗造林采用2年生裸根苗集中栽培。田间采用大垄作。株距1米,垄间错开。每公顷可种植15000株,按60%的保存率计算。可以保存9000株植物。根据一次性种植的要求,合理密度为4mx5m或5mx5m,每公顷需苗木400-500株,即每公顷大苗可种植18ha-22.5ha。
(2) 容器育苗造林1。容器育苗苗圃地选择:选择通风良好、光线充足、无积水、无风蚀、水源充足、管理方便、四周有防护屏障的地方。造床:苗床宽度1米,长度不限。床深与灌土育秧袋高度相同。为便于管理,每两张床之间应留有宽度大于50cm的过道。容器规格:一般为塑料袋,厚约0.3mm,高35cm,直径18cm-20cm。每平方米25棵大苗。幼苗生长时间:套袋时间与普通裸根苗相同。
上一条: 青海坡边绿化的准备工作
下一条: 做青海边坡绿化植物能养护山体防冲刷